连像样的集团军都没指挥过,隆美尔为何被誉为战神般存在?
发布日期:2024-12-22 03:49 点击次数:71
二战初期,德军所向披靡横扫欧陆,也涌现出诸多杰出将领,曼施坦因、古德里安、隆美尔又是其中翘楚,并称“二战德军三大名将”。
“闪电伯爵”曼施坦因曾任11集团军司令、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等要职,手握数十万雄兵;“装甲之父”古德里安,是现代装甲战先驱,曾指挥装甲集群闪击波兰、法国,后又在苏德战场“大显神威”,以装甲部队突击合围,一度令苏军防线崩溃。
相较之下,“沙漠之狐”隆美尔似乎比两位同僚略有逊色。法国战役时还只是第七装甲师师长,主要成就也是在次要战场北非的荒凉沙漠里取得,手底下只有十万缺粮少药的“疲惫之师”,一大半还是战力平平的意军。单从指挥规模上,隆美尔的部队甚至称不上像样的集团军,勉强算是个混编“军团”。
虽然如此,隆美尔反而名气最大,被誉为最强指挥官。他有何过人之处,能赢得如此盛誉?
展开剩余79%
在二战前,隆美尔屡立功勋,但在人才济济的德国军界还不那么耀眼。直到他所著《步兵攻击》获得帝国元首肯定,方才平步青云。
该书核心要义就是进攻、进攻、再进攻,利用一切手段赢得战斗胜利。这种大胆推进的战术思想,也运用到日后隆美尔多次成功战例中。
在1940年法国战役中,隆美尔率第七装甲师长驱直入,以2000余人伤亡的代价,俘虏法军10万人,被称作“魔鬼师”。此役后他成了德国民众心目中的英雄,也开始在军界崭露头角。
1940年末,德国盟友意大利出动50万大军,进攻东北非及北非。这一地区本是英法传统势力范围,意大利一直眼馋,只是碍于实力有限未敢妄动。时值欧洲打得热火朝天,无暇顾及于此,对意大利却是天赐良机。
北非位于地中海南侧,极具战略价值,苏伊士运河是从欧陆进入印度洋的捷径,且毗邻中东产油区。得到北非就能控制地中海沿线,也能切断英国与印度等殖民地的联系。
对此英国当然不能坐视,将入侵意军打的一败涂地。德国虽对盟友无能十分不满,但又不能不管,任命隆美尔为非洲军团司令前往救援。由于战略重心在欧洲,派给隆美尔的不过是一个轻装步兵师和一个装甲师,就连这点兵力也是分批抵达。
当隆美尔到达北非时,迎接他的是混乱不堪的烂摊子。意军已被挤压到利比亚西侧,士气掉到谷底,有军官已经打包行李准备回国。隆美尔手里只有一个团德军兵力,只能严令意军死守防线。
1941年2月底,隆美尔得到一个重要情报,英王牌第七装甲师回撤补充,换防的是新兵满营的第2装甲师,而且只是半个师。英军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,认为缺兵少将的隆美尔,根本无力发起进攻,轻率和大意使英军付出惨痛代价。
直觉告诉隆美尔,这是一个击溃英军的良机,冒险基因促使他做出大胆行动,为掩饰兵力不足,他命令将卡车伪装成装甲车,以此迷惑对方;本用于防空的88毫米口径高射炮,被放倒平射,成了摧毁英装甲部队的“大杀器”;有限的装甲力量也被发挥出最大效率,充当攻破英军防线的箭头。
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,隆美尔彻底扭转北非战局,向东迅猛推数百英里(1英里约1.6公里),把英军逼至埃及边境。
隆美尔本意是在得到补充后,一鼓作气奔袭埃及首都开罗,但此时德国已将主要兵力集中于东线,筹备对苏作战,因此这个要求没能实现,双方只能于埃、利边境形成对峙。
相比“非洲军团”的窘况,英军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补充,并于1941年底发动“十字军”战役,将战线西推800公里,但未能对德意军团造成致命打击。
1942年1月,德意联军发起反击,又将战线东推600公里。6月,隆美尔组织13万兵力(3个德军师7个意大利师),对同等兵力的英第8集团军发动进攻,此战逼降托卜鲁克(利比亚东北角)3.3万守军,缴获大量装备给养,并将战线一直推进到埃及境内的阿拉曼。
就这样,隆美尔在后援乏力、给养基本靠抢的恶劣条件下,在北非战场取得辉煌成就。
在一马平川的沙漠上,他将装甲部队的效能发挥至极限,同时他也是精通步兵战术的专家,将机步协同结合得天衣无缝。对于不多的装甲部队,隆美尔无比珍视,往往将之运用到最关键时刻。
至于之后“阿拉曼”战役失利,并非隆美尔之过,双方力量对比太过悬殊。德意军10万余人,500余辆坦克,400余架飞机;盟军方近20万人,1000余辆坦克,700余架飞机。而且德意军弹药、燃油极度缺乏,已至“灯枯油尽”的边缘,这种仗打输实属正常。
二战德国犯下不少战争罪行,但隆美尔并未参与任何针对平民的暴行,作为一名职业军人,为国作战无可指责。他也因此赢得对手的尊敬,丘吉尔曾对他不吝赞美:
尽管我们在战争中厮杀,但请允许我说,他(隆美尔)是一位伟大的将军。
发布于:天津市